« 主页

探云月刊 2022-08 疫情又来了

发布于

版权声明:眯眼探云原创,可随意转载,请保留该版权声明及链接:https://tyun.fun/post/74.tanyun-monthly-2022-08/

成都疫情,已经在家封了两周。除了偶尔出门采购一下物资,以及每天下楼做核酸,基本就呆在家里。虽然我自认为比较擅长宅家,但封了三天以后就开始觉得难受。

基本的生活是有保障的,并不担心。难受的点是因为没有出门,整个人缺乏状态的切换,没那么容易进入做事(除了工作,也包含其他的事)的状态。但该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只能全凭意志力,结果没做太多事就会感觉比较累。

但人总要适应环境,按当前的情况来看,顺利的话也还得半个月左右才能解封,所以还是得想办法解决问题。

心率提升计划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电脑前完成。在公司的时候,有站立办公装备,也经常需要开会在不同的会议室之间走动,比较容易维持状态。但在家里,一天到晚都坐着,还得把自己关在小屋里,不然小朋友就会趁虚而入。一直坐着,身体会很容易进入休息状态,让整个人效率都比较低,即使喝咖啡也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经过仔细的分析,我决定做出一些改变,其中一个核心点就是尽可能将心率保持在比休息的时候略高的状态,保持更好的血液循环。有研究表明,走路(尤其是快走)的时候人的思维是更加活跃的,因为更充分的血液循环保证了整个身体更好的供氧。

首先是动起来。宅在家中,所以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高效的提升心率,并且还不能出汗,不然事情就变的麻烦起来。于是当前我选择了两个动作,提膝击掌 & 开合跳,每个动作持续做一分钟,然后进行一分钟的拉伸。重复这个过程 5-10 分钟,完成以后,通常可以保持 1-2 小时的状态。

另一点是准备将喝咖啡调整为喝茶。关于喝茶或咖啡,我有过挺多纠结,当前是喝咖啡为主。喝咖啡通常几口就喝完了,而喝茶则是一个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过程,所以相对而言,喝茶可以让人的状态更加平稳,而不像喝咖啡那样起伏比较大。但喝茶除了每次喝完要处理茶叶,并且在一段时间以后还需要认真清洗茶杯,否则茶垢会显著的影响泡茶的口感。最终我决定接受麻烦一点。

在家 K 歌

最近工作上刚好在做 K歌的项目,为了调研,买了几个 K 歌宝(音麦一体的麦克风)。于是封闭在家的时候,多了一项娱乐方式。尤其是快 6 岁的儿子,一起玩的不亦乐乎。

在开始这个项目以前,其实我并不太知道 K 歌宝是如何使用的,我估计大多数人也并不知道,所以稍稍介绍一下。所谓音麦一体,就是把音箱和麦克风全都集成到麦克风上,所以可以想象成你手中拿着的是一个蓝牙音箱,然后加上一个 K歌麦克风。所以只要这个蓝牙音箱的效果够好,K 歌的体验就还算不错。

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并不发出声音,但可以在上面看歌词,或 MV。并且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我还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不怎么扰民。音箱是拿在手上的,K歌的时候就面对着你的脸,离头很近,所以并不需要像大音箱那么大的音量,也能够满足你的耳朵。即使尽情歌唱,也不会对邻居造成困扰。

几款 K 歌宝对比下来,如果是喜欢 K 歌的同学,我只推荐这一款:JBL KMC 650,高中低音都比较均衡,各种乐器、人声的分离度也都非常好,即使不 K 歌的时候,当作蓝牙音箱放音乐,效果也非常不错。不嫌弃二手的话,在闲鱼上买可以便宜不少。

如何练嗓子

其实吧,唱歌是人的天性,谁听歌的时候不喜欢跟着哼哼?说不喜欢唱歌的,其实就是自己不怎么会唱。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会做的事才会喜欢。

没错,我说的就是我自己。

我以前说话声音比较小,后来在得到上看到一门课程「怎样让你的声音更有魅力」,于是就决定试试,每天十来分钟,断断续续练了一个月,想不到效果还挺好。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讲话中气更足,声音也更加洪亮。但练声这个事情,最难坚持的的在于,会扰民,尤其是老婆受不了了,所以一个月之后,就基本停了下来。

前不久我在想,如果我有这个问题,那说不定别人也有这个问题,结果真在淘宝上找到了这样的东西:一个捂在嘴上的消音器,大约可以消除 75% 的声音。于是时不时就拿出来练啊啊啊的练一会儿,效果十分显著。在疫情封闭的期间,想要大叫又怕扰民的时候,也可以用它。

做这个练习,原本只是希望让自己说话声音大一点,后来在做 K 歌项目的时候,我意外的发现,唱歌的气息也顺多了。虽然不见的唱的多好听,但能够更好的享受 K 歌的乐趣了。正好印证了前面讲到的,会做的事情才会更喜欢。

《多样性红利》

本期(BM32)读书会是读这本书,也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当面交流的共读茶话会一直推迟。本书核心是希望说明多样性优于能力这个观点,作者通过构建多样性框架模型来对多样性进行详细的论述,包括作者到底在讲什么样的多样性,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多样性优于能力。

目前为止,这本书对我的最大启发,正是作者在论证多样性红利的过程中构建的多样性框架模型:视角、启发式、解释、预测模型。这其实是把思考决策过程进行了很好的解构。根据这个模型,当与意见不同的人交流的时候,就可以更好的帮助我进行探索,到底双方的分歧点在哪里。到底是视角的不同,还是采用了不同的思考原则(启发式),还是选取了不同的解释和预测模型。

当然要实际去运用这个模型并不会太容易,光是理解这几个概念就花了我不少时间。比如作者对视角的定义是我们对信息编码的方式,对启发式的定义是一种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有效思维工具。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并很喜欢这种偏学术的定义方式,但同样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之前,我会尝试者去用这个框架模型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