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探云月刊 2024-01 记笔记和 Logseq

发布于

版权声明:眯眼探云原创,可随意转载,请保留该版权声明及链接:https://tyun.fun/post/91.tanyun-monthly-2024-01/

记笔记是我自工作以来,不停折腾的一件事,笔记工具换了一个又一个,这次轮到了 Logseq。

Logseq 是一个开源的知识管理和笔记工具,因为爱记笔记的好友推荐,做了初步的研究,发现的确不错,打算试用。

换工具本身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更加深入的理解记笔记这件事。

为笔记分类

笔记其实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只要写下来就是笔记。但不同的笔记,会有不同的用途,特点也不同,因此,通过对笔记进行适当的分类,就可以让笔记更好服务于不同的目标。

首先是日志。现在不少笔记工具都会专门提供(每天)日志这项功能,可见大家在这一点上的认知是比较接近的。日志对我而言,主要的用途是以任务的方式安排当日的工作,也用于记录重点事项、琐碎的信息,便于回顾写周报。这样的日志有两个重要的特点:零碎、时效性强。大部分事实性的信息都可以记到日志中,我主要是在写周报的时候需要回顾一下本周的日志,再久一点的日志,用处就会越来越小。

然后就是灵感(思考)笔记。这些笔记的作用是用于写作的素材,比如我写博客。但写作并不都是为了发表,有时也只是自己理清思路的方式,写完了就放在那。有段时间我尝试采用卡片笔记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灵感、思考笔记,有不小的收获,但最终还是没有坚持下来。毕竟我的职业并非作家,专题写作也不是我的方向,所以卡片笔记的形式对我而言成本过高。但我从卡片笔记中学到的最重要的点在于:要面向使用目标来组织 & 管理自己的笔记。比如我现在按月写博客,那么把每个月的灵感笔记放到一起,就是恰当的组织方式,感觉非常好。

日志和灵感笔记是我笔记数量最多的两种分类,也是最难处理的分类,因为其实这样的分类并没有严格的边界限制。我实践下来,这样的分类方式非常符合我的习惯,可以有效的提升笔记的效用。

除了这两个主要分类,还有一些较小的分类,通常都比较清晰。比如博客,目标是发表,所以就以发表的单位来组织和管理即可。另外还有学习笔记,主要目的是帮助理解 & 记忆 & 复习,根据每次学习的主题放一起就好。日志其实还有更细的两个分类,一是类似项目日志这种,在一段时间内都会比较有用;二是类似备忘录,记一些在很长时间内都会有用的信息,比如……公司开发票的信息。

笔记的组织和管理

笔记在分类以后,就可以有不同的组织和管理形式。

日志笔记既然是每天记,那按天来组织是非常合理的,但要再深入考虑一下,就会发现问题。日志在记下来以后,主要用途是回顾,比如我是按周回顾,便于写周报。如果我需要分别打开每天的日志,就比较痛苦了,因为人脑的工作机制,我在打开另一篇日志,跳转到新的页面的时候,会快速的遗忘上一篇日志的内容。所以我非常希望可以用连贯的方式查看日志,而不要通过页面跳转到每篇日志。因此虽然我之前使用的 Craft 笔记软件虽然带了日志功能,但我并没有使用,而是自己建每周的日志模板来记录日志。Logseq 这一点就考虑的特别好,日志是按天来组织,但在展示上是连贯滚动的页面,非常便于回顾。

灵感笔记我目前采用的方式是每月一个笔记本(实际上就是一个页面)。灵感笔记通常是短小的一段或几段文字,中间有个空行作为间隔即可。这样的组织形式非常简单,也非常有利于在写博客的时候回顾。如果后续我想把写博客的频率调到周,那也可以把灵感笔记的组织变为每周一本。

上面其实提到了日志有个小分类,就是项目日志,时间跨度会比较长一点,也值得说一说。严肃推进的项目,通常会有个项目文档或相关的管理工具。但就个人而言,和项目相关的日志也是值得整理到一起的。但如果专门搞一个项目日志页面,管理起来也比较麻烦,我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就是使用标签。零碎的信息,就无脑的记到日志中,但通过标签的形式,就可以把这些零碎的信息关联起来,便于后续的查询。Craft 不提供标签的功能,这一点让我非常不爽。

通过分类还降低记笔记的心理负担

不知别人是怎样的,但我对记笔记是有敬畏心理的,可能是来源于看书,总觉得记下来的东西,应该是正式的,应该是结论,应该是最终产物。这对我早期记笔记产生了很大的困扰,因为我总想着记下“完美的笔记”。但在长期的记笔记过程中,我逐渐发现,笔记最适合的定位是过程产物。过程产物,也就意味着它并没有定型,也永远不会定型。

在对笔记经过合理的分类之后,这样的心理负担小了许多,因为我很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写作对象是谁,有什么用。比如日志就是简短的把事实信息记下来就好,顶多用标签辅助整理一下。灵感笔记只要把自己的主要想法写下来就好,不完善也没关系,因为我知道自己会在实际写作的时候按需完善。

如何组织管理笔记,也是一件麻烦事,会带来不小的心理负担。如果按照我以前的想法,那可能是会建不少的文件夹,然后把每篇文档放进去,然后文档可能还会有不同的标签进行分类。这样的想法是非常美妙,有诱惑力的。但实际做起来是痛苦的,因为这样会花掉许多时间,但并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收益,然后不了了之。

根据自己的需求,整理好笔记的分类以后,可以从两个方面降低记笔记的心理负担。一是在记笔记的时候,很清楚知道笔记应该记在什么地方。二是按照相对固定的方式对笔记进行分类后,就极大减少了二次整理笔记的必要性。

Logseq 的一些特点

Logseq 的文档中提到,它是一个支持双向链接的大纲编辑(Outliner)工具。我稍稍理解了一下所谓 Outliner,其实就是内容的组织最小单位是段落,而不是页面。比如你可以把一个段落变成闪卡用于复习,或者在段落之间创建连接,这对于信息的灵活组织非常有用。比如我在每天的日志中记录了一条和项目相关的信息,我通过标签把这条信息和项目关联起来,并且可以精确的关联到这一条信息,而不是整篇日志。

Logseq 的任务管理也很有意思。虽然 Logseq 支持了 Markdown,但它并没有采用 Markdown 的 todo 标记格式,而是采用了文本标记的方式。比如 TODO DOING DONE 或者 NOW LATER DONE 这样的标记,并且会把正在进行中的状态在日志中额外进行汇总显示。这两个小的细节我非常喜欢,非常贴合我实际使用的场景。

除了满足我基本的笔记需求,Logseq 还有几个牛逼的功能看起来非常不错,值得后续仔细尝试,分别是:Whiteboards,Flashcards,Graph view。

  • Whiteboards 可以通过类似白板的形式,自由的组织信息,未来也许可以用于想法的探索,梳理某个主题相关的知识,或者做演示。

  • Flashcards 可以通过 card 标签来把一段文字标记为闪卡,可以通过山卡功能进行复习回顾。

  • Graph view 可以根据笔记的相互连接,以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探索相关笔记的信息。

对接下来 Loqseq 的持续使用体验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