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探云月刊 2022-11 身份认同

发布于

版权声明:眯眼探云原创,可随意转载,请保留该版权声明及链接:https://tyun.fun/post/77.tanyun-monthly-2022-11/

最早迷迷糊糊认识到身份认同这个事情,应该是在从普通程序员转型为技术组长的时候。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最难的事情就是「转变心态」。现在回头来看,把「转变心态」改为「调整身份认同」会更加合适。最近刚好在搞相关的事情,于是本期月刊就以这个作为话题吧。

这并不是一篇学术文章,只是以我有限的认知结合我的实践进行讨论。身份认同只是认知世界的其中一个模型。我觉得它特别有用的一个模型,可以帮助我解决一些工作 & 生活中的问题。

什么是身份

一个人有了社会身份(角色),才被社会认可和接纳。我们看似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但在具体的场景,我们都有着特定的身份。比如在公司里,我们是员工。在家里,既是儿女,也可能已经是父母。还有同学、朋友、老乡这些不同的身份。

当我们代入不同身份去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做出不同的行为。做为朋友,那就得讲义气;作为员工,就得认真工作;作为子女,就得孝顺;作为消费者,我会期望卖家提供优质的服务……身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限制,但同时也构成了我们的内核,如果没有对自身身份的认同,那我们就可能陷入迷茫。

也有一些身份,主要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中,通常并不会对社会分工协作带来大的影响。比如我心中认为我是一个博主,也是一个比较擅长跑步的人。这些身份认同不一定有明确的名称,但也会切实的影响我们的行为。

身份认同的构成

如果我是一名老师(一个假象身份),那么学校会对我提出教学要求,孩子也期望从我这里获得知识,家长也期望着我能够把孩子教好。这些都是外部对老师这个身份的期待和要求。那么从内心深处,我是否认可这些要求和期待呢?我可能会觉得,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也没那么擅长教别人,把交代给我的事情做好就行。我也可能会非常认可老师这个身份,我能够感知到老师这个身份背后的意义,我很开心有老师这样的身份,我可以影响下一代人,给他们带来光。

从个人的视角来看,身份认同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方面是我心中认为自己的身份是什么,另一方面是我认为自己在别人心中是个什么身份。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如果我非常认可自己老师的身份,我也从外界感受到了其他人对我老师身份的期待和认同,那么我就会对于「老师」这个身份形成很强烈的认同。如果这两个感知不一样,那么我可能就会认知失调,要么我可能会认为老师这个职业不适合自己,要么我也可能会去想办法证明自己是一名「合格的老师」。

身份认同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身份认同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影响我们的行为:责任,权力,限制,能力。

责任对应着我 「应该干什么」 。比如作为老师我最重要的就是教好学生,也要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还要回应家长的期待。

权力对应着我 「可以做什么」 ,尤其是我可以做但别人不适合做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在做作业方面,孩子不太愿意听家长的,但一定会听老师的。孩子是天然认可了老师在布置作业方面的权力。

限制对应着我 「不可以做什么」 。最常见的就是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约束。比如对老师的道德要求通常是比较高的,甚至会直接将一些限制进行明文规定。也有非职业的限制,比如一个人对自己小资身份的认可,那么他在生活各方面都很精致,不能接受过于随便。

能力这一点我认为核心是我认为我 「能够做什么」 。当我们手中有个锤子,就会满世界找钉子。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做事方式,但也切实的反应了我们行为方式。在形成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养成相应的做事方式以及对应的能力。能力不止是技能,也包含所能运用的资源,包括时间、精力、金钱等等。

对于社会分工协作所需的身份认同,会从这四个方面影响我们的行为;对于社会分工协作影响较小的身份认同,主要通过相应的能力影响我们的行为。

身份认同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是长期的,源自内部的。如果能够利用好身份认同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容易坚持并达成长期目标。

古代社会如何形成新的身份认同

在古代,人类的社会分工协作相对比较简单,也很少变化,所以通常会通过仪式的方式转变人的身份认同。比如成人礼,酋长就职仪式,婚礼,这些仪式本身没有神奇的魔法,但能够产生魔法般的效果,比如一旦成人礼完成,一个人就从少年变成了成年人。显然完成仪式的这一刻,人本身并没有发生物理上的变化,变化的是这个人以及整个团体的认知:他获得了成年人身份,可以享受成年人的权力,也要履行成年人的义务。

成人礼(以及其他许多完成身份转变的仪式)通常很难,是一个充满痛苦和羞辱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过程,才能「证明」一个人有能力(且有意愿)完成身份的转变。一旦仪式完成,会产生哪些关键的变化呢?我认为有几点:一方面是从参与成人礼的人自身,通过克服成人礼的困难过程,斩断过去,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形成对新身份的认同;另一方面是社群的成员,通过仪式,认可了少年获得新的身份,并以新的身份去对待他,会进一步巩固他自身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简单来讲,通过完成艰难的仪式,可以同时从外部和内部产生实质性的改变,从而让一个人能够快速、可靠的形成新的身份认同。

现代社会如何形成新的身份认同

但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协作远比以前复杂多变,而且人对世界的认知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所以通过艰难仪式的方式转变身份认同就的方式不如以前好使了,不然我们隔三差五就得搞个仪式,那工作生活都会受到显著影响。而且身份一多,社群团体也不见得能够记得一个人到底有多少身份,也就不容易帮助一个人强化自己的身份。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仪式,要么取消,要么简化。比如现在年轻人结婚,会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把婚礼办的简单一点。

现代人需要更多的身份,但能够借助形成身份认同的外部力量变少了,可以采用更加主动的方式来形成新的身份认同。这样主动的方式,我认为就是「扮演」,通过想象新角色的职责、权力、限制、能力,来「扮演」新的角色,借助扮演的方式,让自己逐渐真正过渡到新的角色中。扮演这个事很难一两句话讲清楚,感兴趣的推荐看一本小说叫《诡秘之主》,其中对扮演的描述非常透彻,虽然并不是真实世界,但作为一个寓言来帮助理解扮演非常有用。

形成新的身份认同的要素

形成新的身份认同,我认为有两个要素:「我能行」,「我想要」。

「我能行」对应着我有能力去完成特定身份的外部期待和自我期待。比如我认同自己程序员的身份,我需要具备软件开发的相关能力。一方面,我需要能够做出实际的成果,满足我对自身程序员身份的期待,另一方面,我也希望我的软件得到同行的认可,能够响应外部的期待。但如果是跑步爱好者这个身份,我只需要满足自身的期待即可,不会太关注外部的期待。不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的期待,只要「我能行」,实际的感到自己达成了标准,我就有可能形成相应的身份认同。

「我想要」对应着动力。人做一件事的动力有非常多,可以只是一些简单的想象,我认为多存点钱会有安全感。也可以是很强的诉求,我存钱就是为了买房。也可以是我单纯觉得我能做一件事情很厉害就想反复做,也可能是我不服气,就是要证明自己是一个牛逼的人。

这两个因素,我们通常会认为一个人做事的动机「我想要」是最重要的,但我认为恰恰相反,在大多数情况下,「我能行」才是最重要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想法,很多欲望,但限制我们去达成目标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我们做不到。先不说能力问题,时间、精力、金钱都是很大的限制。所以要想形成新的身份认同,一定要想办法让自己多多感受到「我能行」。

具体而言,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针对能力的提升,规划出平滑的小阶梯,以可见的小进步,不断在成长过程中,持续强化「我能行」的自我认知,从而逐渐形成对新身份的认同。

如果一定要再加一个要素,我认为应该是「名称」。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能够基于语言,构建起对虚构事物的想象。如果能为新的身份设计一个合适的名称,不仅有利于更快的构建出对于新的身份的想象,也能够有利于依托于这个名称,强化 & 发展这个身份认同。

结语

虽然并不算完美,但总算是把自己对身份认同的一些想法稍稍进行了体系化的梳理。稍微有点干,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