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探云月刊 2022-04 稳稳的画出一根线

发布于

版权声明:眯眼探云原创,可随意转载,请保留该版权声明及链接:https://tyun.fun/post/69.tanyun-monthly-2022-04/

自从看了《我们为什么要睡觉?》,我最近十分关注睡眠对学习、创新的影响。

夜晚的睡眠对我们白天学习、思考的内容,有巩固的作用。从这个方面来讲,如果要想在某个方面的技能有所提升,最好的办法就是每天练习,然后通过睡觉进行巩固。睡眠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类似的效果,也就是说,如果期望在某个方面有所创新,在某段时间内,持续保持对某个问题的关注,睡眠就能帮我们提升创新能力。

在学习和创新两个方面,最近刚好都有相关的事情,通过对自身的观察,我在这两方面都确认了睡眠的效果。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只要每天坚持一点点,在睡眠的加持下,日积月累,一定能够取得非凡的成果。

《阅读的方法》其实是一篇游记

这本书目前看了一半,虽然书名叫阅读的方法,但我觉得这更像是一本游记,关于书的游记。罗胖看了非常非常多的书,于是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经过整理,挑出其中的美景,呈现给读者。其中的内容虽然也按一定的结构进行组织,但并不需要读者按顺序读完,随意的翻到一篇,喜欢就读下去,就像欣赏美景一般,喜欢就多看两眼。

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书有着不同的含义。有些人喜欢看小说,各种类型的小说,读书是一种消遣方式。有的人推崇严肃文学,从书中理解人性,理解这个世界。有的人相信成功学,不仅激励自己前进,也能用于对他人洗脑。更多的人喜欢通过看书解决实际问题,据说得到最热销的都是那种实用的,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课程。

就像风景有各种类型,书也各不相同,《阅读的方法》就像是一本导游手册,罗胖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告诉你,他是如何去欣赏美景,如何被不同的美景触动。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传授的是阅读的技术,而在《阅读的方法》中,罗胖希望重点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的读书。既然美景如此丰富,何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书?从吸引你的那本书开始,这里看看,那里逛逛,这也许就是罗胖所讲的,阅读的方法。

用 iPad mini 练习画画

我从小就喜欢看漫画,也很想自己画。中学的时候,有同学会画大头像的,有会画龙的,羡慕的不得了。有了 iPad mini + 苹果笔之后,我开始练习画画。

虽说是练习画画,但其实我主要是想练练基本功,练个手稳,辅助自己思考的时候写写画画能够比较规整,在工作中沟通交流也可以画点清晰的草图辅助说明。未来有机会,再发展一下,说不定也能时常画点简笔画消遣,在儿子面前也能展示一下才艺。

练画画这事儿比较好的一点就是不怎么费精力,而且也很安静,到了晚上精神状态不好的时候,也能够拿起笔随意的练一练。而且看了《我们为什么要睡觉?》这本书以后,我更加觉得晚上练画画很合适:经过一夜的睡眠,练习过的技能就会得到提升。

要练,就不能瞎练,虽然不打算正式的去学习,还是得看看书。素描的理论知识并不算多,主要还是靠多练。随意翻了几本关于素描的书,就非常有收获,也找到了适合我当前的练习:排线。通过反复画线条,练习刹车 & 转向,把手练稳。突然想起了我中学的美术老师,站在讲台上,给我们演示:随意的画一根线很容易,但是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这里直、那里弯,稳稳的画出一根线,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做到

做内容,其实是一门关于注意力的生意

我们公司核心业务的其中一部分是在生产内容,运动课程视频。我就琢磨,做内容,到底是在做什么?今天,我的答案是:做内容,其实是一门关于注意力的生意。只有能抓住用户注意力的内容,才是有价值的。

一本好书一定是能够持续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可以是有趣的小说,可以是精彩的商业化的书籍,也可以专业书籍,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者,但他们一定是觉得书中某些信息是能够吸引自己的,不论是有用还是有趣。新闻或微博更是如此,只靠标题党并不能活下去。电影电视动画短视频,这些视频内容也要能够持续吸引用户注意力,短视频不必说,长的电影也要三分钟有个小高潮,才能吸引观众持续看下去。

有研究表明,人脑能够吸收信息的速率其实并不高,大约是是120比特。也就是我们无法同时干多件事情。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人如果同时对着你讲不同的内容,你的大脑就会处理不过来。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大脑又无法忍受没有信息输入,一定要找点事情干,看看视频,玩玩游戏。

要维持用户对一件事的注意力,重点就是要将用户的注意力带宽打满,但又不能过载。注意力带宽不满,通常意味着信息量不足,比如同一段视频反复看,信息量会持续降低,也就无法再吸引用户。反过来,如果用户的注意力过载,用户也会放弃,也就是常说的内容过于烧脑。

运动视课程视频,也是通过维持用户的注意力创造价值,但和普通文字视频内容有很大的差别。对于普通的文字视频内容而言,用户的注意力是在内容本身,而对于运动课程视频而言,用户在消费过程中,有部分(甚至大部分)注意力是在自身。也就是说,一堂好的运动视频课程,单独看的时候可能是有点无聊的,但跟着练就会很爽。

用实际的例子来看,一旦课程中出现大段的讲解内容,用户的注意力就会迅速分散,感到无聊。那些热度高的课程,就极少出现大段的讲解,一定不会让用户闲着,边动边讲解。另外如果课程中的新动作过多,用户跟不上,也会因为感到困难而丧失乐趣。

我认为在运动课程中,用户的注意力分为这么几层:教练、自己、音乐、其他信息。在不同的阶段,用户在不同层面的注意力分布是不同的。

首先是教练,毕竟是跟着教练在锻炼,用户一定要关注教练的动作。动作越不熟悉,用户在教练身上的注意力越多。

其次是自己,自己要跟上教练的动作动起来。动做越熟悉,用户在自己身上的注意力就会越多。对于运动的直接反馈信息,其实也是在帮助用户关注自己。对于瑜伽这样的课程,老师是会专门引导用户将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根据我的体验,在自己身上的注意力分配越多,运动过程越舒畅自在。

熟悉(或重复)的音乐可以让用户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熟悉的事物可以给人舒适感和安全感。其他信息是用于消耗用户的额外注意力的,比如排名。当然也有用户会优先注意排名,但总体而言,我认为长期关注自己排名的用户应该是比较少的。

如果一堂课(包括课程体系)的设计,增加用户注意力管理维度进行思考,应该是能够设计出用户更喜欢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