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探云月刊 2025年02月 - 只专注一件事

发布于

版权声明:眯眼探云原创,可随意转载,请保留该版权声明及链接:https://tyun.fun/post/105.tanyun-monthly-2025-02/

最近天气终于开始持续转暖,阴雨天气减少,阳光增多,令人感到非常愉悦。

上一期提到了我的 side project:任务管理工具。在最近的工作、生活中,我已经将这个工具充分的用的起来,明显感受到了效率的提升。当前工具中记录的已经完成任务有157个,未完成的任务有49个。

所谓效率的提升,并不是做一件事情更快了,因为实际上每件事情的耗时是很难缩短的。但我现在能够更好的把时间分配到最重要的事情上面,让单位时间变的更有价值,从而提升了工作效率。现在多项目以不同的节奏并行也能够有条不紊。

这一期继续来聊这个工具,侧重使用的角度。工具只是做事方法的承载,它不能直接替代做事方法本身。

只专注一件事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没多少作业,小朋友可以非常磨蹭的做很长时间。我儿子也有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语文作业。经过最近的辅导,他做作业的速度有了显著的改善。我将这个方法取名为:两分钟超人

在我们眼中,小朋友做作业就是一件事,但实际上在他头脑中,起码想着好几件事:1. 做作业本身,2. 做作业很难,3. 做完作业玩耍时间就不够了……另外,我儿子还不太坐的住,身上总是扭来扭去,我老婆因此已经爆炸很多次了。

分心的因素太多,就很难专注到作业本身,做作业自然就很慢,对作业的恐惧情绪也就越重。

于是我就和他商量,如果持续做15分钟作业太难,那5分钟行不行?2分钟行不行?1分钟行不行?

于是我就带着他从1分钟的专注开始,先调整好坐姿,然后1分钟的时间完全不分心。完了后,想停就可以停一会儿,不累的话就继续1分钟。在连续几个1分钟后,逐渐加长时间,到2分钟。

经过一周左右的练习,他逐渐习惯了专注的状态,不再需要2分钟的计时,也可以专注、快速的写完语文作业了。

在我看来,任务管理最终要的目标是类似的:让我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一个任务,高质量、高效的完成这个任务

但任务管理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前面提到,现在我的任务管理工具中已经有 49 个待办项。想要从 49 件事中挑选一个,大概可以让选择困难症直接血溅当场了。

但如果从 4 项以内的任务中挑出一项任务,就比较容易做到了。因此我需要任务管理工具帮我快速的将选项从 49 降低到 4

日程视角

很多人都会听过,我们可以将事情基于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划分为四个维度,然后优先做重要而紧急的事。这样的分法,并不足以解决刚才的问题,但它是一种看待任务的视角,我们可以有其他的视角。

我当前最常用的有两种视角:

  1. 日程视角:今天、明天、本周、下周、下个月
  2. 项目管理视角:TopConcern、Details、FieldWork、Delegate

其中项目视角我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中文词,于是就用英文词,后面会详细讲一讲。先来说说日程视角。

我从《搞定》(GTD)这本书中学到了挺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极少有任务有真正的截止日期。这也很符合我工作中各项任务:它们几乎不需要绑定到具体的日期。如果真的有需要绑定到具体日期、时间的任务该怎么办呢?放到日历中就好。

当有一项新的任务,我会大致看看它该本周做还是下周做,如果都不是,那就放远一点,放到下个月。每天早上,我会花几分钟,看看哪些明天或本周的任务需要放到今天做。到晚上的时候,我会用几分钟看看哪些任务需要放到明天。在周末或周一的时候,我也会看看各事项是否需要调整。

前面提到过,任务是活的,我很难一次性将任务设计好,只等打勾。因此我需要能够随时快速、方便的调整任务。这需要两方面的支持,一是合理的视角维度划分,粗颗粒度的日程让我调整起来毫无压力。另一方面是工具的支持:需要能够在列表界面就很方便的调整分组,并且可以隐藏没有任务的分组,尽可能降低认知负担。

再回头看看重要、紧急这个视角。我没有采用这个视角,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使用这个视角划分任务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我无法凭直觉就给出很好的回答,必须经过一定的思考和分辨,才能较好的将一件事放到合适的维度。并且每件事情中,其实有重要、紧急的部分,也会有不重要、不紧急的部分,进一步提高了任务分类的难度。

项目管理视角

日程视角非常好用,但它还不够。经过梳理,也许今天的事情不会太多,但本周或下周的事情数量可能就会非常多,又会让任务的维护变的困难起来。因此我常用日程作为主视角,项目管理作为次级视角。

我的工作中场景会以不同的节奏并行多个项目,想要安排好这些项目的工作并不容易。有些项目是我主要负责,有些项目则是我主要配合,但也有我负责的部分。并且这些项目会涉及到不同的人参与。

因此我必须搞清楚我在这些项目中,我以怎样的方式,如何参与到项目的哪些环节中。这也是我设计的项目管理视角的四个维度,接下来我就挨个讲一讲。

TopConcern

字面上的翻译是:首要关注。也就是我最需要关注的事情。那怎么样的事情才是我最关注的呢?项目中,我最担心可能出问题的部分,就是我最需要关注的。也就是说,最能引起我担忧情绪的事项。比如项目中某个事情我还没想清楚,但我相信团队成员可以很好的处理好它,那它就不会是我担心的对象。

这种任务通常需要我花时间先问问自己,具体担心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思考对应的处理方式。可能是将任务梳理清楚,安排给相关的同学;也可能是需要去寻求帮助;或者只需要同步相应的风险。

Details

委托给他人的任务,有些常规任务,前期说好了怎么做基本就没问题。但我现在工作中充满了大量非常规任务,因此我必须深入到方案的细节讨论,才能确保任务按期望的方向进行。

FieldWork

必须要亲自动手的事项,但如果用中文亲自动手又不太合适。亲自动手更多强调的是态度,而对于项目管理而言,我更在意的是:通过直接动手,获得第一手的经验。我不需要,也做不到在每个项目中做出很多直接贡献。但通过参与到直接任务中,拥有第一手经验,可以做出更合理的项目安排和计划。

Delegate

在各个项目,实际由我直接完成的工作其实是很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委托给各个团队成员。这些工作过程可能并不需要我太深的介入,但我仍然需要参与到工作的关键节点中。一方面是确保工作是按预期完成的,如果不是,就得及时沟通调整。

项目标签

通过主视角、次级视角对任务进行分组,可以有效的降低在查看任务时的认知负担,但这依然不够。还需要项目标签,用于任务的过滤

从使用上来讲,这是非常符合直觉的。比如我当前正在处理项目 A 的事情,我就希望其他的事情都先放一旁,眼不见心不烦。那项目标签用起来是不是很容易呢?并不是。

我用过非常多的工具,各有着自己的标签系统,我感到……全都不好用。为啥会不好用呢?都是那么专业的工具,卖钱的工具。这个问题得想清楚,才能确保我自己做的工具是好用的。

还是回到前面我所面临的问题:要在 49 个任务中选 1 个当前要做的事情。如果只是从 4 个事情中挑一个,那没什么问题。

那是不是标签少一点……就好用了的呢?还真是的。这背后的原因,是我们的大脑并不擅长处理复杂、数量大的信息。这也是本文最前面提到的,我们需要专注于一件事情

在新建任务的时候,专注点在于任务本身,所以分配标签需要非常简单,不费脑。一方面是直接将标签展示出来,能看见的比看不见的更简单。另外就是标签数量要少,一眼扫完就能选。我实际在创建任务时,会快速分配 1、2个标签,顶多3个标签,后续再根据实际情况,在更新任务状态的时候调整标签。

那标签数量较少,够用吗?我们来算一算。前面我们已经分了主视角、次级视角,已经可以在大部分情况下把需要关注的任务分为 7 个以下的小组,然后再通过少数几个标签的过滤,完全可以将任务分组到 4 个以下。从 4 个以下的任务中挑选一个当前任务,已经很容易了。

现在再来说说为什么我以前觉得标签都不好用。一方面是我自己标签设计的问题,我倾向于设计完善的标签体系,这就会导致标签数量很多。另一方面也是工具的原因,许多任务管理工具并没有把标签做为核心功能设计,因此交互上不是特别便利。

什么叫设计完善的标签体系呢?比如工作中分项目,项目下分子项目;然后再加上各种分类比如杂事,重要;还有时长,人物标签……这一套下来,起码大几十个标签。在使用的时候,哪记的住这几十个标签,全显示出来眼睛也看花了。

现在我不再采用体系化的标签设计,而是根据实际任务的分布情况来设计标签,让标签可以充分发挥过滤的作用,同时尽可能保持标签符合直觉,用起来简单。比如只有几个大项目的标签,然后再加“其他”这个标签,整体上就感觉好用多了。

降低认知复杂度

在我看来,任务管理工具的核心就是通过降低认知复杂度,让大脑可以更有效的处理当前最重要的信息。

降低认知复杂度,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通过分组(视角)、过滤(标签),降低大脑需要同时处理的信息量。另一方面是通过将任务的信息维护(易于添加、调整内容和标签)分散到更长的时间中,降低单次任务处理的复杂度。

当前我的新工具核心功能已经足够我日常使用,但我也会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进行持续的迭代。

如果你对任务管理感兴趣,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