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探云评论周刊 — 2020W15

发布于

版权声明:眯眼探云原创,可随意转载,请保留该版权声明及链接:https://tyun.fun/post/38.tanyun-comment-weekly-2020w15/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并做出一个完美的回应。

探云评论周刊是我每周写的评论合集,是我对所学内容做出的回应。

新的一期读书会我们选了《正念的奇迹》这本书。正念就是对当下的实相保持觉知。吃橘子的时候,你不是在想着公交车快要赶不上了,不是在想着吃完橘子去玩游戏,不是想着下一瓣橘子,你只是在吃橘子。保持这份觉知。如果你知道怎么吃一瓣橘子,那你就会吃整个橘子。

当“高效”让你烦躁的时候,正念就是那份解药。只要一小会儿,持正念,你就能感受到奇迹。


《上游》4:系统问题,系统解决 — 2020年04月06日

— 得到,万维钢精英日课4

想要从上游解决问题,第一道门槛其实是我们的心理门槛: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事太难,我们就不愿意去做。作者举了麦当劳、荷兰自行车厂等例子来说明,四两拨千斤的方案是存在的,解决上游问题可以很简单。

迈过了心里门槛,在实际分析上游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整个系统,并联合各方面的专家一起考虑问题。

冰岛足球队打入世界杯,就是冰岛联合了各方面的专家一起解决问题的结果。他们其实解决的是中学生抽烟、喝酒的问题:因为人民日子过的太舒服,年轻人没啥事干,就需要寻求刺激,比如抽烟喝酒。把他们组织起来踢足球,不仅解决了抽烟、喝酒的问题,还造就了一支打入世界杯的足球队。

新冠疫情导致了许多问题,大多都是系统问题,需要我们联合全世界各方面的专家一起来解决。

《上游》5:支点和预警 — 2020年04月07日

— 得到,万维钢精英日课4

今天日课讲了从上游解决问题的两个思路:支点和预警。

  1. 支点是找出系统中和问题相关的关键因素,然后想办法去改变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2. 预警是分析系统中和问题相关的信息,找出在问题产生之前的迹象,然后提前采取行动,预防问题的发生。

要采用这两个思路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数据来分析,这正好是信息社会的优势,我们现在有大量的数据。

电商平台就用上了数据来解决问题,比如配送的问题。通过分析数据,电商平台可以提前预知某个区域对某种货物的需求量,就可以提前准备,作为消费者就可以享受到最快速的配送服务。

《上游》6:官僚体系的悖论 — 2020年04月08日

— 得到,万维钢精英日课4

今天这一课讲的是官僚体系中的假成功,需要我们特别的警惕:

  1. 涨潮式成功 — 跟随大势的成功,并不是某个人做对了什么。
  2. 指标式成功 — 我们会把复杂的问题替换为简单的问题,然后把简单的问题定义为指标。只要指标好看,我们就会以为我们成功了。
  3. 伤害目标的成功 — 为了让指标好看,实际做的事情可能会和真正的目标背道而驰。

要解决假成功,我们可以同时看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同时看做的好不好,做的对不对。比如安迪·格鲁夫搞过“双轨制”:看数据指标 + 人肉检查。

如果是指标不合理,那会不会有合理的指标呢?那种很难做假,必须要把事情做对、做好才能上涨的指标?国外一些有名的公司比如 Netflix 就一直靠着北极星指标来聚焦全公司的工作,我们公司也在尝试着做,也许这也是一种解决假成功的方案。

《直觉泵和其它思考工具》 — 2020年04月08日

— Kindle 电子书

对于新的事物,接受起来总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我们心中对一本新的书其实是有预期的:要怎样怎样才算是一本写给普通人读的书。比如作者应该用我们熟悉的行文方式,将内容以我们常见的组织结构呈现出来。如果作者不是这样做,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可能就会找不到节奏,读这本书就会变成一件困难的事。

对于一件困难的事,我们天然就不想去做,除非我们明确知道这件事有很好的预期收益。《直觉泵》是一本哲学家写的书,不好读,我以不同的方式第三次读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开始明白这本书在讲啥。如果不是万维钢强烈推荐,我大概不会选这本书。

但当我克服了困难,开始逐渐明白这本书在讲啥的时候,我同时也明白了,这本书的含金量和预期一样高。我不是哲学专业的,学了这本书我大概也无法和哲学家们较量思考能力。但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能够把书中的思考工具用熟了,那一定是可以大杀四方的。

本书的核心是讲思考工具,那什么是一个思考工具呢?刚开始的时候我心中的预期其实是偏向逻辑学。但实际看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思考工具所指的东西远比我想的要简单:

  1. 给一个东西取个名字,这就是一个思考工具。
  2. 举个例子,这也是一个思考工具。
  3. 类比和比喻,也是思考工具。
  4. 思想实验,也是思考工具。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名字:思考工具。于是我们就可以围绕思考工具展开讨论。然后我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思考工具。于是我们用上了取名、举例两个思考工具,来传递我想要表达的信息。

但思考工具并不是看起来这么简单,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名字和例子都不是容易的事。而且还有许多思考工具需要我们花时间认真琢磨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奥妙,然后才能进一步去运用这些思考工具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

不同的工具有着不同的适用场景,必须有足够丰富的工具库,我们才能从容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如何学习这些工具呢?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也许可以帮助我们。

《上游》7:摸着石头过河 — 2020年04月09日

— 得到,万维钢精英日课4

我们的每个决策都可能会导致一些直接结果,而这些直接结果会进一步造成影响,产生一些间接结果。这种情况被称为眼镜蛇效应,或者二级效应。
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还会遇到另一个难题,那就是难以考虑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当我们关注整体的时候可能就伤害了部分,考虑部分的时候却伤害了整体。

要想解决这两个难题,我们需要反馈,在反馈中调整改进。但想要获取有效的反馈并不那么容易,每个人的视野都是有限的,一个办法就是局部实验,摸着石头过河。局部实验出了问题容易控制,改进起来也快,当实验结果较成熟了再推广。

但推广的过程中也需要时刻保持关注,收集反馈,因为系统中没有两个部分是完全一样的,细微的差别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今天的日课和我的体验高度一致。作为一个技术组长,我经常会需要在团队中推进一些工作,每当我想要直接全局推进时,效果总是不如意,但当我换为局部试点时,反而能够激发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一起来尝试改进,最终能够推广到整个团队。

特别放送:极简量子力学 — 2020年04月10日

— 得到,万维钢精英日课4

万老师的量子力学课还有下半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战栗不已,量子力学那是真的烧脑,即使只是原理层面的学习。

量子力学从经典力学中的两朵乌云开始萌芽,先是被实验物理学推动着前进。实验发现了问题,都不知道答案,怎么办?那就凑答案吧,这事儿我们小时候就擅长,物理学家也擅长。但物理学家凑完答案还得接着解释这凑出来的答案是啥意思。就在这一边凑答案一边解释的过程中,理论物理学家拿上了接力棒开始推动量子力学前进。先是用数学公式这个凑出的答案解释了已知现象,然后根据公式推出了其他疯狂的结论,再由实验进行验证。

我觉得量子力学最让人痛苦的地方在于此,我们凑了一个数学公式答案,咦,居然是对的!然后再想方设法解释这个结论。人类天生的认知模式难道不应该是从具体到抽象吗?非要从抽象到具体,这太难为人了。

问答:怎么对待“假警报”? — 2020年04月11日

— 得到,万维钢精英日课4

  • 不一定所有的错误都需要调整系统,很多时候,一个错误,处理掉就行了。
  • 当一个警报特别重要的时候,我们宁愿它多报一点,也不希望漏报。
  • 充分的信息,不一定能让官僚系统更好,有时候我们就该糊涂点。
  •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很难对收到的反馈做出准确的判断。

今天的4个问题都好难,而且难在同一个点,那就是:如何把握的问题。

我的经验是,要想把握好度的问题,需要找到好的问题和原则,而不是好的答案。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会有些问题:

  1.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信息是否充分?
  2. 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我进一步投入我的精力?
  3. 这个问题是否重复发生了多少次?
  4. 谁该对这个问题负责?
  5. ……

这个列表可以持续下去,而每个问题的答案可能都会对应着相应的行动或者不行动。最终我们可能还是无法得到最好的决策,但这已经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程度了不是吗?毕竟我们不可能对任何一件事都无限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