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眯眼探云的读书大串烧(一)认知“我”自己

发布于

版权声明:眯眼探云原创,可随意转载,请保留该版权声明及链接:https://tyun.fun/post/18.my-reading-01-learn-myself/

“我”是谁?

我原本并没有这个问题,我不就是我吗?

但在《超越感觉》这本书中,我不仅发现了这个有价值的问题,还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我不仅受到时间、地点的影响,我还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大众文化的影响,操纵“科学”的影响,心理学的影响。

下面这个例子说明了不同的文化对人的观念造成的一些影响:

在欧洲、亚洲或南美洲长大的人的准时观念会非常不一样。就像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 解释的那样:“商业预约迟到5分钟在美国是勉强可以被接受的,但是在阿拉伯国家,迟到半小时属于很正常的范围。在英格兰,迟到5-15分钟是参加宴会的“正确”时间,但是一个意大利人可能会迟到2个小时,一个埃塞俄比亚人可能会迟到的更久,爪哇人则完全不会去,答应邀请只是为了不让主人丢面子。”

这听起来有些悲伤,“我”竟然是环境的产物,什么自由意志,原来都是骗人的?

但“自由意志”还真不是骗人的,只是获得它并不容易,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超越感觉》这本书中将其描述为: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

书中给出了一套基本的指导方针:

  1. 初次接触任何人、事、情况时都应该保留态度。无论他们看起来多么吸引人,在充分认识之后再决定是否接受。
  2. 找到你做出这个反应的原因。仔细地思考一下,看自己的反应是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从你的父母,或一个朋友,或是名人。尽可能的搞清楚是什么特殊的经历让你做出这样的反应。
  3. 思考一下你对这个人、事、情况的其他可能应对方式。
  4. 比较后来想到的其他应对方式和自己的第一反应,问自己,哪一种方式更好。在比较的时候,要尽量排除环境的影响。

真正实践这套方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为了真正的“自由意志”,这点付出简直不值一提。

上面提到的,只是《超越感觉》的开篇内容,后面还有一堆金矿等着你自己去挖哟~

更深入的了解自己

知道了“我是谁”这个问题答案,并且初步看到了获得真正“自由意志”的可能性以及方向,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激动人心的事,但也仅仅是开始。

《超越感觉》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批判性思维”这一有效、实用的工具,来帮助我们获取后面的知识。

知道了“我”都是由环境塑造的这个事实后,有没有什么启发呢?

有!那就是,“我”和“其他人”在很多方面其实是类似的,那么通过学习现代科学家们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成果,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了解自己

大脑中的两个系统

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将我们的大脑虚构为两个系统:系统1,系统2

请不要介意这种粗暴的取名方式。

我们绝大部分的行为都依靠我们的系统1,比如我们去倒一杯水,你拿上杯子就去倒了。但是如果是要计算 17x24,你可能就算认真的想一想,这时候就是系统2。

  •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助控制状态。
  •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想关联。

系统1其实和另外几个词的关系非常密切:习惯,直觉,本能……

我们的想法与行为其实是这两套系统配合运作决定的。希望下面这个例子能向你解释清楚两个系统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如果我们倒一杯水这种简单的事情都还需要经过非常认真的思考来决定如何行动,那么估计我们在生活自理方面会有些困难。

但是,如果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秒下结论,那显然我们在面对复杂事物的时候会做出一些可笑的行为。

本书并不只是介绍大脑中的两个系统,更重要的是从多个方面去验证这个模型的合理性,并且以此为基础阐述我们的大脑的工作方式。

PS:另一本书《象与骑象人》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比喻了我们的思考模型,同样值得参考。不过《象与骑象人》讨论的话题核心是幸福。

哪些东西在影响我们的思考?

上面的模型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结论:我们的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系统1决定的。

《影响力》这本书中用另一个词来描述系统1:模式化。

模式化的自动行为在大部分人类活动中是相当普遍的,因为很多时候,它是最有效的行为方式;另一些时候它则是必要的。你我生活在一个极端复杂的环境中——说不定是有史以来变化最为迅速的了,为了对付它,我们需要捷径。

我们必须频繁地利用我们的范式、我们的首选经验,根据少数关键特征把事情分类,一碰到这样那样的触发特征,就不假思索的作出反应。

这种模式化的方式优点非常明显,但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好在作者目的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总结,并给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如果《影响力》的侧重点是我们对真实世界的反映,那么《清醒思考的艺术》的侧重点则在于我们思考问题常遇到的一些偏差、错觉。

你处于稀缺状态吗?

有一种状态值得特别一说,那就是《稀缺》这本书中提到的稀缺心态。

稀缺是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事情,书中不仅描述了稀缺这件事,更重要的是剖析了稀缺对我们的思考、行为造成的影响。

书中提到了一个带宽的概念。因为我们的大脑机能是非常有限的,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关注的事物是非常有限的,而这个限制,就被比喻为带宽。

比如一项著名的研究表明,我们无法同时关注7件以上的事。这是单从数量上来讲。如果某件事特别复杂的话,可能我们只能同时关注一件事。

而稀缺就是这么一件极容易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事。

稍微观察一下身边的人,你就会注意到,没钱的人在拼命想办法省钱;有钱的人在拼命的提高效率省时间。

他们都被稀缺的东西完全吸引了注意力。

一旦陷入了稀缺状态,我们的思考带宽就会被极大的占用,从而忽略掉许多本不应该被忽略掉的事情,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话来讲就是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而解决稀缺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余闲。

就像亨利•大卫•梭罗曾说过的那样,“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能舍弃之物,就是余闲。

《你远比想象中强大》

陆军空降兵学校的教官在一块黑板上画了一条竖线。

在线的底下,他画了一个“0”,然后他一次往上写下1、2、3、4……一直写到了10。

他首先指着4说:“你们以为自己能做到4。”

然后他指着2说:“你们的老妈认为你们能做到2。”

一边说,他的食指一边往上抬,到了7的位置,他狠狠瞪了我们一眼。“教官知道,你们这些家伙能做到的不止这些——事实上,你们可以做的更多。”他指着10,吼道,”你能做到的,远比你认为的多得多!”

这是作者第一节生存训练课上教官的开场白。

虽然之前的几本书都介绍了非常多普通人共有的缺陷,但是,但是……

你能做到的,远比你认为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