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探云月刊 2025年04月 秩序感

发布于

版权声明:眯眼探云原创,可随意转载,请保留该版权声明及链接:https://tyun.fun/post/107.tanyun-monthly-2025-04/

老婆说我的月刊都快变成季刊了,但我还没有放弃,人是要有理想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到工具的重要性,技多不压身,掌握足够多的工具,才能更好的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问题。我很喜欢研究各种工具,尤其是软件工具,总是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每种软件设计出来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的,通过使用、阅读文档、对比其他工具,就能够理解到好的工具背后的设计思路,权衡取舍。

思考工具也是一种工具。刚开始听到万维钢将《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时,我并不太理解什么思考工具。但逐渐的,我开始意识到,有效的思考,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许多特定的方法,来降低思考的难度,提高思考的效率。这些方法,就是思考工具。

秩序感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思考工具,而且挺有用的。

什么是秩序感

我们喜欢秩序。

有秩序的东西是符合我们想象(甚至是愿望)的。比如整洁的房间,排列整齐的队伍,数学中的完美公式,社会学的完美理论……

秩序,代表着有规律,容易被理解。我们喜欢容易被理解的东西,理解可以给我们带来掌控感。

我们如何利用规律呢?预测。有人说过,大脑就是个预测机器。比如我们知道热的油锅是烫手的,就不会用手去摸。我们知道上班路上需要30分钟,那提前出发就不容易迟到。

当一切都符合我们的预测,或者说是愿望,我们就会感到非常舒服。比如看到整齐的队形,看似难以捉摸但又完美符合数学公式的难题。比如在阳光明媚的夏天,树荫下面,不太热,吹着凉风,看着清澈的水流,这是一个非常舒服的状态,完全符合我们对一个舒适的下午的想象。

当我们的秩序感被打破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情绪。比如在一个高级酒店的大堂,你正在办理入住,旁边的人在地上吐痰。这是严重不符合你的秩序感的。你会想,这个人怎么这么没素质。你会产生情绪。

再来说一个例子,那就是辅导小朋友做作业,那对秩序感的破坏,非常彻底:

  1. 人是需要守承诺的(说好的耍完就做作业,耍完该做事了,拖延症就来了)
  2. 简单的事情应该是容易被完成的(这么简单的你咋就不会写)
  3. 人和人之间应该是可以相互理解的(小兔崽子你咋就不能理解我是为你好呢)
  4. ……

如果细想一下,这些秩序感,其实都是我们针对与一个“标准”成人的预期。之所以“标准”打上引号,那是因为,相信你身边的人大多并不“标准”,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所以重新再整理一下我们对一个普通成人的预期:一个人可以有些缺点,但在大部分方面,他具备一个普通人该有的能力。

但一个小朋友可不一样,他可能在大部分方面,都无法达到我们对一个成人的标准,甚至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无法达到这样的标准。从道理上来讲,很多人可以理解这一点,但实践起来,辅导作业上头的家长,可不止一个两个。

因为,秩序感的构建基础并不是纯逻辑,而是我们的人生经历。每个人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对这个世界的期望,也就是秩序感。

在中国,最大的秩序感,也许就是身份。儒家讲尊卑有序,亲疏有别,虽然现代社会提倡人人平等,但如果你遇到了一个懂礼数的人,你还是会觉得很舒适。

作为一个思考工具,什么时候它能派上用场

当我在处理情绪问题的时候,我会经常用到秩序感这个思考工具,秩序感是一种客观的视角。相对而言,道德或个人品质之类的视角,是带了评价的。

举个例子,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我们可能的思考角度:

  1. 他不该生气 - (不符合我对他人的道德的、预期,自己的秩序感被破坏,引发情绪对抗)
  2. 他脾气不好 - (归咎于他人的性格问题,要么忍让要么对抗)
  3. 他的某些秩序感被打破了 - (是哪种秩序感被打破了?寻找答案)

如果以道德或个人品质的视角来处理情绪问题,会陷入一种评判,并将问题归咎于对方。如果以秩序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则更容易去思考问题本身,避免让自己陷入情绪之中,产生情绪对抗。一旦陷入情绪对抗,就无法再处理问题本身了。

秩序感被打破的时候,会产生情绪,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一旦注意到这个信号,我就知道某些地方可能出问题了。

比如在工作中,当我有“担心”这样的情绪,我就知道项目中肯定有些超出我把控的风险,通过反复向自己提问,通常就能发现自己担心的风险点,然后相应的采取一些行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可以并行推进多个项目且保障项目可控。

秩序感难以改变

秩序感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的各种模式,是可以被理解的,甚至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被描述的。

在《模仿欲望》这本书中提到,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模仿他人。我们可以将这个秩序感描述为:他是这么做的,我当然也可以学着这么做。

虽然可以秩序感是可以被理解的,也就是符合逻辑的,但我们很难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去调整他人的秩序感。原因前面其实有提到,因为秩序感是基于人的经历形成的,虽然思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秩序感,但很难直接改变秩序感。

有个笑话就是说,不要和傻子讲道理,他会将你拉低到他的水准,然后在他擅长的领域击败你。

“傻子”的秩序感也是在某种情况下形成的,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条件下,或者某种视角下,“傻子”的秩序感是完全讲的通的。

那如何调整秩序感?

有一种做法,通过创造认知失调,然后植入新的秩序感。这被当作说服的一种方法。

但可惜至今我没有掌握这种方法。掌握这种方法对我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要创造一个认知失调(短暂的破获某种秩序感)在我看来,是有一定攻击性,且是有一定风险的。也许在未来我会掌握这种技巧,但当前我会倾向于采用更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我看来,调整秩序感的方法并非去打破原有的秩序感,而是形成新的秩序感。从逻辑上来讲,秩序感的形成是有其原因的,也许是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的原因,但我们无法否认秩序感形成的合理性。在电影中,起起伏伏的情节,经常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但有着它的合理性。

也就是说,再奇怪、不合理的秩序感,在特定的条件下,也是可以从逻辑上讲通的。

虽然我们不能否定一个人原有的秩序感,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形成新的秩序感。

比如儿子和妈妈闹矛盾,有情绪,我和儿子聊天。首先,我不能否认他的情绪,生气就是生气,伤心就是伤心。情绪的产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是已经失控的表现。理解他的情绪,但是我会强调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渐的,儿子学会在情绪不好的时候,也能够调整一些处理方式,逐渐学会了处理这些问题。

调整行为的重点不是“纠正错误”,而是现在可以怎么做。如果认为调整行为的重点是“纠正错误”,那其实就是期望去改变他的“秩序感”,而这是无法做到的。

前面才提到,讲道理无法改变他人的秩序感,那和儿子聊天不就是在讲道理?当然是要讲道理,但并不只是讲道理。

先通过讲道理帮助孩子理解问题所在,帮助孩子理解怎样的行动可以改善当前的状态。然后在讲完道理后,我还会提一些小小的要求,促进行为改变。

最终是这些行为改变,让儿子逐渐形成新的秩序感。

讲道理的时候,有个小小的技巧,那就是尽可能通过举合适的例子,和儿子熟悉的内容能够建立一些联系。

主动形成丰富的秩序感

没有“错”的秩序感,但秩序感通常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是合理的。比如特务要制造混乱的局面,“整齐队列”这样的秩序感就不适用。

如果我们心中有着足够丰富的秩序感,对应不同的情况,我们也能够根据我们的目标,选择适合的理解方式(视角),那么我就会处乱而不惊。甚至,我们能够确定更合理的目标(意义感)。

如何形成丰富的秩序感?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读书,读很多书。但不用着急,这个事情,靠的是积累,一段时间有一个焦点就很了不起。

以下是一些我认为对自己而言非常重要的秩序感,这些秩序感会显著的影响我做事的方式。

我很可能活到80、90岁,任何可以长时间发挥作用的技能,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我花了专门的时间练习打字,让我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都可以比别人更高效的打字。不论是写文档、打字聊天、还是写博客,都非常有用。还有读书,运动,人际交往,等等……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即使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通常也并不简单。小小的铅笔的制造,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涉及到多个国家的原料、技术和生产环节。基于这样(世界是复杂的)的秩序感,当我遇到问题时,就不容易简单的将问题归咎于某个人,或者做简单的道德判断。在工作中,我也更擅长处理复杂的问题,在生活中也能更好的应对复杂(有时看起来也许很简单)的情况。

当前最佳解释。当我们学习到一些新东西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想,万一这是错的呢?事实上我们的确很难保障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是绝对正确的。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地心说,日心说,现在我们都知道,连银河系都不是世界的中心。牛顿力学很经典,但仅靠牛顿力学,我们无法做出 GPS 这样的技术,得用上相对论才行。这让我不需要经常怀疑自己是否绝对正确,有着更好的自信心,也能更好的专注于解决问题,同时,也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视角。

小结

这篇博客在草稿箱中,反反复复写了、改了挺长时间,依然不是一个令我满意的状态。但是没关系,这是当前最佳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