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etro = ⇧+⌘+P

发布于

我非常喜欢 Sublime Text,速度快,可靠,简洁。

Sublime Text 有一个特别有用的功能,【⇧+⌘+P】 呼出命令搜索功能,这样你可以通过模糊匹配快速的找到你不常用的命令。

Paletro 让所有的 Mac 软件都可以拥有这个功能

通过搜索来执行命令,相对于在界面上点点点,并非只是简单的节省了几秒钟,更重要的是通过节省的这几秒钟,可以让我的工作思路更加连贯,让我保持持续的专注。

继续阅读 »

探云评论月刊 — 2020年09月

发布于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并做出一个完美的回应。

探云评论月刊是我每月写的评论合集,是我对所学内容做出的回应。

间隔了将近 4 个月,终于又将精力放回到了写评论这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周刊升级到了月刊,的确是因为非常忙,不得不做出一些权衡。

在这段时间,我的学习软件已经开发完成,也很好的达成了预期的目标,给我的学习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超出了我的预期。通过集中的学习,加上这个学习软件在碎片时间进行有效的复习,在工作生活非常忙碌的情况下,我也可以有效的持续增强自己的技能。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需求,可以联系我试用。

继续阅读 »

探云评论周刊 — 2020W20

发布于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并做出一个完美的回应。

探云评论周刊是我每周写的评论合集,是我对所学内容做出的回应。

近几个月我写了将近100篇评论,约 150-500 字一篇。我能感受到,这件事给我带来了两点深刻的改变:

  1. 我能够更快更加客观(不带评判)的去理解一篇文章,看待一个观点。
  2. 变得更加外向

但我还是决定先按下暂停键,因为我需要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复习和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我的计划是根据《学习之道》中的理论,开发一个小小的软件来辅助自己复习。对我来讲,这将会是一件不小的工程,因为我本职工作足够忙,回家还要和老婆一起照顾小朋友,还要处理生活中的琐事。也许会持续几个月,也许会比我想象的更快,然后我又会继续每天一评论。

我的最初目标是写上一年,在软件开发好以后,我会继续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继续阅读 »

探云评论周刊 — 2020W19

发布于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并做出一个完美的回应。

探云评论周刊是我每周写的评论合集,是我对所学内容做出的回应。

我一直认为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这本书是讲如何学习最好的书,理论、实践、系统性,各方面都做到了极好的平衡。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是组块(Chunks):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比如 think 算是一个组块,相对于 k-i-h-n-t 几个字母,think 这个单词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很容易记忆它,并基于它进行思考。学习并掌握技能,就是积累组块的过程。

在真正理解一个组块的含义之后,我们还需要通过各种记忆方法加强记忆,然后再通过反复的提取练习增强提取强度,将一个组块从工作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一点知识。

我希望有这么一款软件可以帮助我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的复习已经学习的知识,这个软件应该有如下的特点: 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复习,拿起手机的 2 秒内我就应该看到我应该复习的组块。

我试用了市面上一些软件,但都无法满足我的需求。但我是一个程序员,也许我可以自己想办法研发一款软件来满足我的需求。

继续阅读 »

探云评论周刊 — 2020W18

发布于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并做出一个完美的回应。

探云评论周刊是我每周写的评论合集,是我对所学内容做出的回应。

因为读书会,最近又读了《反脆弱》这本书,又有了新的收获。我是一个特别怕麻烦的人,书中的一条建议戳中了我:去给自己惹点麻烦,不致命的那种。以后我在做事的时候又有了一条新的标准:这件事是否会给我惹上麻烦?我用这个思路调整了我锻炼身体的策略。

我目前主要的锻炼是上下班偶尔慢跑,锻炼效果很一般。用惹上麻烦的思路来分析一把,慢跑很舒服但强度低,时间也不够长,所以没法给身体带来足够的压力,没有惹上麻烦。接下来我准备调整一下,按照惹上麻烦的标准来制定计划,那么:

  1. 如果跑步的时间太短,那就应该跑快点。
  2. 如果有时间可以多跑一下,那么才考虑慢跑。

拭目以待。

继续阅读 »

探云评论周刊 — 2020W17

发布于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并做出一个完美的回应。

探云评论周刊是我每周写的评论合集,是我对所学内容做出的回应。

我现在的日常饮料是茶。以前我很喜欢喝咖啡,从毕业开始几乎每天上班都是喝着咖啡度过,上午一杯,下午一杯。我喝过各种口味的三合一速溶,喝过办公室咖啡机现磨咖啡,后来喝咖啡粉兑的纯咖啡。放弃喝咖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发现自己在喝完咖啡后虽然可以明显提升工作状态,但在咖啡的效用过去以后,我的工作状态会显著降低。我现在更希望持续、稳定的工作状态,喝茶在这一点上让我感觉更好。

喝啥饮料,也和精力管理有关。

继续阅读 »

探云评论周刊 — 2020W16

发布于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并做出一个完美的回应。

探云评论周刊是我每周写的评论合集,是我对所学内容做出的回应。

问一个小孩:“你爸爸是做什么的?”她回答:“爸爸是一名医生。”可是她真的知道她在说什么吗?显然,对于成为一名医生意味着什么,作为爸爸又意味着什么,小孩子的理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深化。要“彻底地”理解这一命题,她到底要知道多少东西?《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中的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理解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清晰的

思想实验就是如此的美妙,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困难的问题。这个实验至少给了我两点启示,对于一个新事物:当我觉得自己懂了的时候,可能还不太懂;当我担心自己不太懂的时候,也不用焦虑。

继续阅读 »

探云评论周刊 — 2020W15

发布于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并做出一个完美的回应。

探云评论周刊是我每周写的评论合集,是我对所学内容做出的回应。

新的一期读书会我们选了《正念的奇迹》这本书。正念就是对当下的实相保持觉知。吃橘子的时候,你不是在想着公交车快要赶不上了,不是在想着吃完橘子去玩游戏,不是想着下一瓣橘子,你只是在吃橘子。保持这份觉知。如果你知道怎么吃一瓣橘子,那你就会吃整个橘子。

当“高效”让你烦躁的时候,正念就是那份解药。只要一小会儿,持正念,你就能感受到奇迹。

继续阅读 »

探云评论周刊 — 2020W14

发布于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并做出一个完美的回应。

探云评论周刊是我每周写的评论合集,是我对所学内容做出的回应。

我现在每天早上起来写评论,早起可以有些专注的时间。持续写了接近两个月以后,我发现自己的写作能力切实的提高了,逐步掌握了评论的基本套路:将被评论的内容进行简单整理,然后写下自己的一些想法,可以是感悟、评价、故事。这个套路看起来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我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带评判的去理解原文

评判是大脑的标配功能,我们在开始思考以前我们的大脑就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评判结果。这就导致我们开始思考时其实已经戴上了有色眼镜,让我们很难客观的去理解问题的本身。我无法阻止大脑提前准备好评判结果,但持续的写评论帮助我逐步适应了大脑的功能,让我可以尽量忽略这个评判结果去理解原文。

继续阅读 »

探云评论周刊 — 2020W13

发布于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并做出一个完美的回应。

探云评论周刊是我每周写的评论合集,是我对所学内容做出的回应。

昨天半夜一点听到客厅里有闹钟响。迷迷糊糊爬起来出去把闹钟关了,果然是3岁半的小儿子设置的闹钟。而且他显然不知道自己做了啥,半夜几乎每个小时都设置了闹钟,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设置闹钟的工具是我以前用的 iPhone SE,清理了给他玩,里面没啥游戏软件,但他也相当满意。拍照、音乐、时间这几个 App 就是他的最爱。我家会经常和他提到时间的概念,比如一起商量还可以玩多久,或者爸爸妈妈要做事要等多久,看动画片可以看多久。计时器就是一个常用的功能,和他商量好以后就让他去自己设置一个倒计时,然后大部分时候他都能很好的遵守约定。

继续阅读 »

探云评论周刊 — 2020W12

发布于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并做出一个完美的回应。

探云评论周刊是我每周写的评论合集,是我对所学内容做出的回应。

选择万维钢的日课作为每日评论的主要对象,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

  1. 万 Sir 的日课周一至周六每天一篇,质量够高够稳定,基本不凑数,省去每天的选择成本。
  2. 万 Sir 的日课主要内容是解读西方前沿含金量高的内容(主要是书)进行解读,内容种类够丰富。

但第四季日课以量子力学这样的烧脑课题开头超出了我的意料,烧脑烧的我不要不要的。但是本着“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这样的精神,我决定脑袋烧烂也要跟着评下去。

继续阅读 »

探云评论周刊 — 2020W11

发布于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并做出一个完美的回应。

看完第二遍《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后,我开始朝着书中提到的这个目标前进,坚持写不低于 200 字的评论。一个月以后,我开始感受到这样做给我带来的显著变化。

写一份好的评论,不止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原文在讲什么,还可以让记忆更牢固,可以激发自己思考,对原文的内容做出回应。而且在坚持一段时间以后,我还感到自己变的比以前更外向了一点,算是意外的收获。

探云评论周刊是我每周写的评论合集,是我对所学内容做出的回应。

继续阅读 »

探云评论周刊 - 2020W10

发布于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并做出一个完美的回应。

探云评论周刊是我每周写的评论合集,是我对所学内容做出的回应。

博客的读者是谁呢?这个问题曾经困扰过我一段时间。它关系着我应该放什么样的内容到我的博客中。博客是公开放到网上的,似乎是给别人看的,但是别人是谁呢?我想来想去,终于想通了,还是写给自己看最重要。

如果你看到了这个博客,喜欢其中的内容,那么感谢你的欣赏。

继续阅读 »

如何创造仪式感

发布于

我是一个对仪式感非常不感冒的人,但我也承认仪式感是有用的,所以我就开始思考,怎么创造仪式感。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仪式感?

每个人都要吃饭,但不能一直吃,一般人都是一日三餐。

我们需要仪式感,但一个人并不需要时时刻刻都沉浸在仪式中。

仪式感可以给我们带来帮助,但同时仪式感本身并不会产生直接价值。比如焚香沐浴可以帮助人进入宁静的状态,但如果是一个常年修行的人,即使没有焚香沐浴,他也可以随时进入这样的状态。

仪式感可以辅助我们进行状态的转换,包括短期的状态和长期的状态,目前我将其归为三种具体目的:状态转换身份转换强化意义

如果我们不借助仪式也能够达成上述几个目标,我们可能就不太需要仪式感。如果不能,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借助仪式感来帮助我们达到目的。

继续阅读 »

《非暴力沟通》

发布于

本书中指出的问题,在许多文化中都存在,即压抑个人的感受。在中国,我们每个人被各种关系定义:父母、孩子、朋友、上司、下属……每个人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应该这样做、那样做,至于感受……不重要。

我的感受,当然重要。
你的感受,也同样重要。

继续阅读 »

向别人寻求反馈

发布于

作为一名技术 Leader,给小伙伴们提出合理的反馈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反馈的同时,很自然的一个想法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如何去向别人寻求反馈呢?

所以我思考了下面四个问题:

  1. 为什么需要别人的反馈?
  2. 如何向别人获取反馈?
  3. 如何处理获得的反馈?
  4. 如何为别人提供反馈?

继续阅读 »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发布于

第一次读本书已经是几年前了,留下的印象有三点:轻松有趣、哲学史、实用主义。
因为要参加读书会,近期又把这本书读了一遍。这次读的时候用上了三色笔记法,重新理解了一下这本书:
这其实是一本关于哲学的,有开头、有情节、有高潮、有结尾的故事书。

继续阅读 »

Train

发布于

《怒火救援》是一部2004年的老电影,这部电影中有一个退役特种兵,给小女孩当私人保镖。有一段情节是他教小女孩游泳,他对小女孩说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ough. There is trained and untrained. Now which are you?

Now which are you?

继续阅读 »

《规划力》

发布于

与斋藤孝的其它几本书一样,本书依然是轻松易读,讲的清楚明白,而且给出了不少实用的工具。

在本书中,我见识到了不同的规划力,也我明确了目前自己所擅长的规划力类型:材料主义,还学习到了如何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规划力。

推荐希望提升自己规划力的同学读这本书。

继续阅读 »

《超级聊天术》

发布于

最近迷上了斋藤孝的书,轻松易读,启发性非常强。

《超级聊天术》是一本讲闲聊的书。

本书结合实际情况,从闲聊的原则展开来,从各个方面介绍了闲聊的技巧、话题的收集,以及如何去学习提升闲聊技巧。

本书依然是轻松易读,启发性非常强,推荐给所有对闲聊有误解的人。

继续阅读 »